2012年5月16日

淡定來自一顆被了解的心


最近除了「淡定」,吵得熱的話題還有酒揍的馬小姐、酒駕葉少爺、潑糞曾少爺、賭場陳寶貝、、,他們的父母,應該是無法度淡定起來。哭、跪、道歉、做志工、、、,急著找各種出路,希望「孩子」在羽翼保護下,終能回善。

如果把脫序行為比喻成癌細胞,細胞變異絕對非一蹴可成,它必定有其成長的脈絡。脫序行為與父母(價值、溝通習慣、表愛方式、教養態度、、)、與家庭(氣氛、經濟、動力、、)與學校(教育觀、方法、同伴關係、、、)與社會(價值、正義、公平狀態、、、),交織成一團,相信每個部分都貢献了些變異。但是,行為主角卻是給了變異最大支持的關鍵者。

為什麼,這些成年或接近成年的青少年,心是那麼的容易讓黑暗攻擊、黑暗慾望,不在乎他人死活的冷感進駐?

這讓我想到小金。

小金,一個道地的青少年─自我中心、享樂主義、三天二頭出事。父母和學校老師都拿他沒轍。

想當年小金的出生,成就了爸媽的婚姻。小金的媽媽,還來不及享受兩人親密生活的喜悅,就湮沒在不斷餵奶、半夜睡覺被打斷、為孩子把屎把尿的洪流中。

爸爸呢?拼命工作賺錢,期待回來能享受太太準備的美食、能好好休息。但是,不斷的期待落空後,回來的時間越來越晚。

小金回憶兒時經驗:「他們只在乎他們的事情,不合他們的意就只會不斷念我、兇我、打我!」

點點滴滴的日子中看著、聽著媽媽的煩躁,受著爸爸的批評和抱怨,想被安撫、了解和引導的心,一次又一次的失落,獨自舔著深深的冷落與拒絕。「我不受歡迎」、「我不被珍愛」的念頭是小金藏在心底的獨白。

 曾聽小金說:
「當我被同學壓在地上,爸爸說我嘴賤自找,媽媽要我忍耐不要鬧事。老師只會說那些八股話,恨不得我離班。只有兄弟會罩我,和我一起打拼 。」

「飆車時,女生就會死抱著不放。被女孩子需要的感覺真得很爽!」

現在的小金十六歲。一點都不淡定,不愛上學、耳洞一排、特愛與老師唱反調。兄弟一叫,絕不多想,必往前衝。在女生面前喜歡耍老大,只要馬子看別的男人,醋醰子一翻,失落的心情像無底洞般。接下來,不是歇斯底里大吵特吵,就是抑鬱到想殺了自己。「忙碌奔波」的生活絕不能停下來,只要「沒事」、「沒人」在旁邊,一陣陣襲來的孤單感,痛徹心扉。

穿耳洞的快感、兄弟的義氣、對女朋友的依戀,填補小馬從小以來情感的空洞。這份對「關心」失落的追尋,比起讀書、考試、上學更重要,也更難以克服。

小金會繼續長大,若是沒有任何「心」的自我整理與自我照顧,成人期的小金生涯會如何?會有著什麼樣的人際、家庭關係?而又會如何當先生與爸爸呢?

也許,你我可以推知一二。

幸運也令人興奮的,小金在朋友的介紹下來了,而這對爸、媽也在我強力要求下,願意支持和加入。一連串修復心的依附關係歷程開始。小金從冷酷斜眼看父母,大吼大叫的算帳,到眼眶泛紅地訴說從小的孤單。

在引導下,小金也開始有機會聽到爸媽的故事,知道懷他時的父母的驚奇與惶恐。媽媽回溯當時產前檢查的不安,和生下健康寶貝才放心的點點滴滴。還有來自父親對自己突然無法承擔父職,及無法傳達父愛的教養方式的道歉。小金說:「我從來都不知道我在你們心中是存在的!」

敞開對話的此時,我知道憎恨開始被了解,挫折的關係也正在溶解。也許,心修復的路還很長,小金和父母都需持續努力。但是,透過「後天」情感的涵養,慢慢感受被愛、被在乎,而學習昇華到自己珍愛自己。當「無底洞」不再無底時,確立存在的意義和追尋自我實現與負責任的人生,才會真正回到小金的手掌心。

沒錯,還有眾多原因交織著影響小金,但不可否認「心」的依附關係確實是一個人人際關係的基礎與原點。許多國內外研究也証實孩子的自信、自尊、情緒穩定性、獨立自主、建立親密關係等能力深受早期依附經驗影響。

假若,在小金呱呱落地時,爸爸與媽媽的雙心多一些準備,也許更能聯手守護小金的依附心。因為,受到關心的孩子,知道如何關心別人。感受到和父母、家人關係良好,就會覺得比較能與人建立良好關係。感受到被父母了解與同理,他就會有能力了解與同理他人。那麼,小金情感成長路會少一些荊棘,面對孤獨時,心會多一些淡定。

不知道,馬小姐、葉少爺、曾少爺、陳寶貝、、、,了不了解,若要「心」能在各種貪、嗔、痴、慢、癡的引誘下,仍保「淡定」是得有自己負起生命責任的覺醒。是得花時間和精力與自己的變異相處,了解它、疏緩它、放下它,才能昇華它,找到屬於自己的淡定天空。

希望「孩子」在羽翼保護下,終能回善的父母,也真要考量什麼樣的羽翼才是他的真羽翼,而不是變異的推手呢!

摘自~風和日麗

2012年5月2日

正念讓挫折昇華成韌性


聽到「挫折」這兩個字嗎?你怎麼想?你認為什麼是挫折呢?
當你很挫折時,會有什麼心情呢?
會想克服它嗎?
曾經怎麼做,突破了這個挫折呢?

記得有一年的夏令營孩子,為了和別組競賽足壘,每天下午花三小時練球,終於到了比賽這一天可以好好展現努力的成果,沒想到信心滿滿的小隊被攻打的七零八落,最後以三比十收場。

回到小組,漫罵聲此起彼落:為什麼投手一直投直球讓別人踢、裁判不公平、新的球場爛、一堆女生都不會接球只靠三、四個男生守備那夠、不會踢就不要踢高球一下就被接殺、跑那麼慢、都不合作、、、。整個教室火藥味濃厚,更充斥著四分五裂的危機。

所有的反應,不斷地說著: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是別人的問題、我們不想接受、不想承認。當人只想移除挫折時,就自動充滿負向思考,根本沒有能量處理挫折。這群孩子需要什麼才可以消化這些挫敗的情感,從挫敗中復原,而把挫折的經驗換化成成長的韌性與力量呢?

所以,我提出一些問題供孩子思考:

「嗯!大家很挫折也很失望,沒料到結果怎麼會這樣,對不?」
「但,換個角度來看,卻也是個希望,每一個人因為在乎團體而義憤填膺,而提出自己看到團體的不足和問題,讓我們知道還有很大成長的空間,這是三比十送給我們的禮物。雖然心中有期待落空的懊惱與憤慨,但大家可以騰出一個空間放挫折並收下挫折給我們的禮物嗎?」

此時團體開始有了化學變化~
小強最先復原地說:「我們除了一直罵,可能要想想怎麼說話,別人才聽得進」
「沒關係明天還有機會,我們再加油」欣心跟著說
孩子掙擰、沮喪的臉,頓時展現笑容與輕鬆,更一個一個互相安慰起對方,並提出幾個明日前要調整的守備陣容與練習課題。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一股面對挫折的韌性昇起。

隔天球賽完的教室,大家喝汽水狂歡,因為八比一。

這些孩子在陪伴與協助下,內心經歷挫折,享受挫折,突破挫折。

當您的孩子也經歷挫折時,您會怎麼做呢?

讓我們一起在內心許一個空間放挫折,不讓挫折溜走,用正念好好照顧它,那麼就可以活化復原力,讓挫折昇華成韌性!

過度要求,讓親子關係變了樣



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走過公園,耳際傳來一聲又一聲:快點,再用力一點,來,來、、、。我好奇的往聲源處望,一對父子正玩著球,大約四、五歲的兒子努力把球丟給父親,但是,每一次就快成功的到達時,父親身子又往後退了一步。球就在一次又一次似乎快成功時,又失敗了。接下來的畫面是一個不斷說著來、來、來,聲音急切地近似煩的父親,和臉色沈重、眼珠子含著淚水的兒子,有氣無力的丟弄著球。

或許這個鏡頭大家都習以為常,甚至心想水往低處流,人要往高處爬,好還要更好,能力低就要多多訓練是天經地義事。所以,孩子初學爬的時候,拿著鈴鐺吸引著孩子,當孩子快到了,鈴鐺又往後退。孩子學往上跳高時,手快碰 到了標的物,標的物又往上移了。寫字時,好不容易寫完了,卻要被擦掉,因為有些字超出格子。

孤且不論大人是帶著自己不滿意自己常安於現狀、或遺憾小時候沒人盯著我們,害我們不長進、或是自己也習慣這樣要求自己、或孩子的能力就代表著自己的水準等等心情影響而不斷要求孩子改進行為。但是,能確定的是,在這種要求下成長的孩子會有兩種極端的反應。不是神經質、常不滿意自己的成果(縱使外界都認為很棒),就是易放棄、或一點挫折即情緒爆怒。
「好」是一個很個人性感覺定義的字眼,除非當事人覺得到這個學問、技術真得感覺「好」,才會有動機努力達到。另外,「好」它也是相當具有個人的特殊發展意味。一個高中生丟球力道和準道的「好的」標準,絕對和一個幼稚園的孩子不同。

因此,要陪養孩子有「好的」向上能力,是得用心思量孩子現在的能力在那裡,讓孩子欣賞自己目前的能力,而又能對「再進步」充滿期待才可達成的。大人如何在生活的過程教育孩子,讓孩子心甘情願想往上游可就是一門藝術了。

如果,公園的父親在孩子丟得到的地方定住,在每一次小男孩丟到爸爸的手時,告訴孩子:「哇!好厲害」「真不錯,好準」「哇!我快接不到了,力道好強喔!」。讓孩子享受自己很棒的經驗後,有滿滿的能量可以接受挑戰,再向孩子提出「我們來挑戰退後一步丟球」的邀請。孩子若同意,告訴他,你很佩服他的勇氣,如果孩子不想挑戰也不強迫。也許,小男孩的眼不會有淚,父親可以平靜和開心的與他深愛的兒子共享親密的難得週末時光。


摘自~風和日麗

2012年4月4日

你會安慰孩子嗎?

你知道對的安慰,會產生像林書豪面對挫折與勤奮突破的勇氣嗎?
先和你分享幾段對話。
孩子:「好討厭,今天畫畫課,我的圖沒有被老師貼在公告欄。」
父親:「沒關係啦!你在才藝班的圖,老師都說很棒呢!」
……
孩子:「我今天很難過,因為數學只考80分,媽媽你不要罵我」
母親:「沒關係,考差就差,成績不是唯一的,只要你有努力就好了啊!」
……
孩子:「同學每次都會罵我、取笑我」
老師:「喔!那就不要和他們玩,不要在意他們,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啊!像寫寫作業、看看故事書等」
以上的對話,你發現什麼端倪呢?
大人似乎一直想安慰孩子,深怕孩子內心受傷。不斷說:「你還有其他地方很棒」、「沒關係」、「不用在乎別人對你的想法」以傳達不要擔心、不要在意、不要難過、不需挫折的意念。
雖然想要安撫孩子,但是,安撫孩子的目的是什麼呢?難道只是讓孩子不要停在情緒、不要有挫折的心情嗎?
人本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超越自卑的方法是就是面對自卑,去克服它。
讓孩子能勤奮、積極地面對人生,碰到困難能有毅力,朝向想要的目標前進,是每一個為人父母和師長最想要孩子擁有的特質。但是,如果不忍心孩子挫折,只想快快幫他塗掉,就會幫了倒忙。
就像前面的例子,我們使勁地要孩子不要看情緒,忘記它、忽略它,而孩子反而會不知道問題出在那,不知道怎麼做,才可以往自己的希望目標靠近。甚至停在原地,繼續挫折和懊惱,走向自我批評而自卑呢!
挫折的情緒是兩刃刀,可以傷人,也可以是反轉的利器。只想把它壓掉、塗掉,挫折情緒就會在內心亂竄,無法掌握。但是勇敢面對它,了解它,聽聽它到底要說什麼,卻能產生無與倫比的力量,這份力量將帶領一個人走向勤奮努力不懈地朝向自我想挑戰的目標。
舉個例子:試想今天您為了要交一份報告,寫了又寫但是仍不滿意。這時,旁人告訴你:不會啊!已經很好了,我都沒辦法寫成這樣,你已很厲害了。或者說:雖然不是很言簡意賅,但也不錯了,沒關係,影響不大,這樣就好。
您心理能滿足嗎?您心理能找到繼續勤奮的目標,而充滿挑戰的快感嗎?還是心情沈甸甸,聽不進別人的安慰,腦中仍盤旋著自己解不開的挫折謎。抑或是就人云亦云,把別人的話拿來遮避自己無法突破目標的挫折。
假若,這時旁邊出現的聲音是:
「似乎你不是很滿意自己的作品,對不?!」
「那個部分是你最不滿意的?」
「你認為問題可能是什麼呢?」
「以客觀的立場,我看到的問題好像是同時有許多主題及要談的內容在文章中,可能要取決一下最想談的重點,你覺得呢?」
「能在不滿意的心情中,還持續做著,想著怎麼突破才能接近自己的目標,真是令人佩服。」
、、、
您會有不同的反應嗎?會不會更有能量及方向感來面對報告的挫折?
如果您的答案是:會。那麼我們也要相信,善用挫折的情緒,學習積極性的安慰,孩子也能破蛹而出。
真正的成就,來自於認真的看挫折。好好地面對挫折,為挫折找一個可以一點點努力就能突破的目標而持續不懈的行動就叫做勤奮。這也是林書豪在NBA起伏生涯與面對賽事失分、失誤時,令人佩服的能量。
讓我們透過適當及有方向性的安慰,一同馴服這份你我都有的〞自卑〞,幫我們的孩子養成有面對挫折的傲骨,有勤奮的人生態度。那麼,你的孩子就可能是下一個「林書豪」喔!
~摘自風和日麗

你溺愛孩子嗎?

兒子脾氣非常不好,不順意就大叫大哭,之前我說不可以,他還會乖乖接受;最近抱也不要,哄也不行,用這種方式表達不滿。老公到43歲才生他,很寵,孩子又很會撒嬌,知道媽媽說不可以,只要對爸爸發出求救信號,就什麼都可以。

這是一位媽媽的煩惱,你也有嗎?
怕麻煩,溺愛之始
當孩子哭叫不停時,父母真得會抓狂,滿足他成了「暫時」解決的辦法。 當父母只是在解決自己的麻煩時,很容易就跨進了溺愛的界線:覺得孩子一直吵很煩、孩子哭很可憐,甚至想「不就是個玩具嘛!才值多少錢!」,孩子要就給他,彼此也相安無事。可是孩子卻也學到「只要哭,沒什麼不可以」。
靠父母,自信毒藥
記得有一位已經要出社會的女孩,遇到事情就是哭,接受輔導時,她記起剛進小學時,回家抱怨老師同學都不好,媽媽馬上幫她轉學,轉了好幾次,最後還是把她拎在身邊。「當時的過關不是她自己過的,她永遠覺得自己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當孩子不會、不敢面對問題時,父母捨不得孩子受傷,馬上衝出去幫孩子解決,這種「好意」幫助,卻讓孩子認為只有爸媽才能解決問題,日後直到長大成家立業都會認定自己無能、沒自信,不覺得自己有掌控能力,而有些人在心底裡,還怪父母干預太多,把現在「無能的責任」都推給父母。
愛是給力量 不是介入
女兒上小學時,哭哭啼啼了將近一星期,我問她想要爸爸媽媽做些什麼,會好過些,女兒:我只想說一說、哭一哭讓爸媽「秀秀」。抹抹眼淚,她還是去面對學校生活的挑戰。
從女兒身上,我學習到,孩子真正想要的幫忙,是當時父母的貼心回應,陪她一起想想怎麼辦,孩子就會療好傷,換個心情走下去。
孩子的生活當中,有黑的部份,也有亮的部份,父母要讓孩子自己把亮的部份一天天多起來;當她覺得自己可以掌握很多事,靠自己走出挫折,會覺得「自己很棒!」,對自己更有自信。靠爸媽施出援手,雖然逃過當下那一劫,卻覺得自己很糟糕,而永遠無法自我逃避。

孩子面對挫折時,第一個要過關的反而是父母。如果你的愛讓孩子覺得自己不是有力量的人,那就不是愛了!
真正的愛要靠父母釐清怎麼做對孩子是最重要的,做這事是為了他,還是為了我的不忍、難過、很煩,要靠自己經常定位、自我提醒。
尊重不是讓孩子率性而為
「我不管,我現在就是要!」這是孩子的需要,只憑媽媽不方便就不能做,對孩子來說只是「聽你的」,但若媽媽放下自己牽就孩子,就變成溺愛,會讓孩子認為「反正我不用管別人!」,孩子完全沒有受到尊重的教育。
真正的尊重是親子可以一起協商。爸媽可以安定孩子的情感:「我知道你現在就想要,媽媽抱抱,或我做哪些事可以讓你好過一點,但現在媽媽就是沒辦法。」媽媽情感支持把孩子抱地緊緊,也說出自己為難,但不是丟開不管。
在這樣的互動經驗下,孩子才能開始學會尊重自己與別人,父母讓他知道,雙方都對對方有決定權,在生活中哪些是自己的責任、權利、父母能夠給予哪些支援。孩子要什麼就給,孩子會錯認愛!
V的愛 易給難收
孩子剛出生時,無法自己做判斷,凡事必須由父母決策,此時多為「他律」,即使進入幼兒園,起床睡覺也都是跟著父母的習慣;再大一點才會有更大的自由範圍。孩子享受的權利與自由就像「V」一樣慢慢累積、開放,他會越做越好,也越能為自己做決定。
溺愛就是倒過來的V。很多父母以為「孩子還小不懂事嘛!沒關係啦!」,從小想怎樣就怎樣,不知道界線何在,當父母覺得不對勁,要開始管教孩子時,卻收不回來,孩子會覺得「以前可以,為何現在不行?」抗爭就此展開。
特質養成 就像蓋地基
讓我們回到孩子初始的成長過程,當他不玩玩具了,父母帶他一起收拾、分類,幫助他學習到「自己做過就要負責」的觀念,自我概念慢慢內化之後,收拾玩具就從「他律」變成「自律」,培養出負責的特質。
「孩子太小啦!我來收就好」都這麼想,怎能要求孩子以後能自我管理?孩子需要從生活中學會負責,否則他們會認為沒有事情需要負責。從小到大,每件學習、經驗、特質的養成就像蓋地基,才會水到渠成。
以愛為名 出手管教
當孩子變成予取予求,傷害別人包括父母,我們就必須以父母之姿介入管教。最普遍的現象是,父母說天氣冷,一定要穿多一點,孩子都不吃這一套,但他開始咳嗽,父母此時介入是不同意讓孩子自主,因為孩子沒考慮好對自己的好壞,完全不聽勸又不管理自己,父母是踩在很穩的腳步上,而不是一時情緒決定。
父母的權威本來就在自己手上,不會不見的!只是要善用力量,「當你傷害自己或他人時,我就是不同意!」父母要有「以愛為名」的理直氣壯。「孩子太小啦!我來收就好」都這麼想,怎能要求孩子以後能自我管理?孩子需要從生活中學會負責,否則他們會認為沒有事情需要負責。從小到大,每件學習、經驗、特質的養成就像蓋地基,才會水到渠成。

~摘自風和日麗

2010年4月30日

兩岸教育交流座談會:子女教育與成長

3L『Love、Laugh、Life』親職教育與家庭支持中心主持人暨實際大學社工系老師林麗玲強調兒童教育是「幸福的志業」,希望孩子都「健康」與「快樂」成長,習得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林麗玲老師表示培養兒少幸福感需先滿足其內在因子,愛、責任、自信、耐挫力、幽默、學習力六點。而培養兒少幸福感,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當兒少感到幸福後,會將此幸福發揚,傳承給他人。林老師根據實際經驗表示,若學習只藉聽覺,將難以完全吸收,改以實際操作、身體感覺習慣將會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所以發展出了動態助人法的三層次,教育、輔導與治療。
http://www.women.org.tw/activities/activities_20091211.html
活動時間: 2009年12月11日
活動地點: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

2010年4月27日

如何培育自律小孩

如何敎小孩自律,林老師的演講不可錯過。